中國拖拉機敗給印度,非洲多國也不愿使用
隨著我國制造實力的增強,也擁有了“世界工廠”的稱號,憑借高性價比的優勢,自主生產的產品成為了國際市場中的暢銷品,在2020年期間,我國一共進出口了32.16萬億,其中光是出口總值就達到了17.93萬億,同比上漲了4%。
可這并不代表我國所有的產品都深受海外消費者的喜愛,農業發展中所需要的拖拉機便是遇冷的一個,這也讓很多人感到意外,畢竟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,我國的拖拉機產業也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。
從2005年開始,我國的農機工業總產值,就連續10年保持2位數的上漲,到了2016年其市場規模甚至達到了4516億,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,可在國內成為暢銷品的拖拉機,卻并未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。
曾經在非洲的一次投標項目中,我國拿出了80馬力的拖拉機打算競標,但針對我國的拖拉機產品,非洲多國都不愿意使用,最終還敗給了印度。
在很多人的想法中雖然印度近些年的發展勢頭也不容忽視,但與我國的制造技術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,那為何我國的拖拉機會“不吃香”呢?
工作時長僅是英美一半,產品性能、質量仍有較大差距
首先在與印度的競爭中,我國的產品顯然就不具有高性價的優勢了,而與其他國家企業相比,又不具有技術質量優勢,總之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中,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,也是因為我國在進入該領域的時候,已經比其他國家要晚幾十年的時間。
在這種背景下,我國在技術方面也就處于稍微落后的狀態,通常情況下,國產拖拉機最長工作時間也就只有50個小時,而這份工作時長還僅是英、美等境內企業的一半。
本身在技術上已經落后,再加上我國市場也慢慢趨向飽和狀態,在技術方面就更容易停滯不前,雖然在這之中陸陸續續也有一些大型的拖拉機企業涌現,但國內還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,在價格戰中,這些大型企業就不容易占據優勢,從而面臨生存難題,出現倒閉破產的情況。
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、性能問題之外,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因為,中企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,主要就是以我國境內的情況為基準,所以這些產品在出口海外的時候,也沒有考慮到當地的種植手法等,有時就出現了產品被退回的情況。
我國已自主研發出無人駕駛拖拉機
不過現在我國拖拉機技術落后的局面也正在發生改變,隨著機器人領域的興起,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產業與機器人相結合,從而提升工作效率,實現更快的發展。
現在自動化領域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1萬億,目前處于領先水平的就是美國,其境內的FarmWis公司,發明制造出的除草機器人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。
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,我國也有了明顯的成就,不僅擁有了自主研發生產無人駕駛拖拉機的能力,甚至其相關產品也已經在不少地區出現使用。
根據相關信息,我國的無人駕駛拖拉機,主要就是利用新能源作為動力,僅充電6個小時,就可以自行耕地50畝,這種拖拉機的存在可以極大地提升農耕效率,雖然其技術含量比較高,但其實操作并不難,即便是普通人也完全可以對其進行操作使用。
我國為了鼓勵企業繼續研發更高智能的農機產品,在今年7月農業相關部門明確表示,今后對智能農機產品的補貼將會提升到35%,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對該產業的重視程度。